每周一药-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凉血止血。

中药里有两种花最香,一个是金银花,另一个则是栀子花。

明朝沈周在《栀子花诗》里描述:“雪魂冰花凉气清”,是说它花开似雪,且吐清凉之气,卓尔不群。

提到栀子大家首先想起的是青春情怀。一句“栀子花开呀开,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栀子最早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它的果实可用作染料,故而有“栀黄”一说;后因洁白馥郁被爱花之人慧眼所识,遂成观赏植物。

《汉书》曾记“汉有栀茜园”及《晋书》所载“晋有华林园种栀子,今诸宫有秋栀子”等语,可见我国栀子的园林栽培、使用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了。

在中医里,栀子同样是一味治病良药。

01

栀子的模样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长江以南各省。9~11月果实成熟显红黄色时釆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整个植株常绿灌木,高0.3~3.0m。

茎叶:叶对生,革质,稀为纸质,少为3枚轮生,长圆状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朵:花大、白色、芳香,单生长于枝端或叶腋;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白色或乳黄色;果实:果实黄色或橙红色,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革质或带肉质;种子多数,扁,近圆形。

02

栀子的功用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1.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等,可用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髙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2.湿热黄疸本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金匮要略》)。

3.血淋涩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4.血热吐衄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本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5.目赤肿痛本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6.火毒疮疡本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经典古籍:

1.“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神农本草经》

2.“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黄疸,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秽,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本草正》

03

鉴别用药

栀子入药,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中药的临床运用需在医师专业辨证指导下方可取得疗效。因涉及中医用药的专业性,患者需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配伍!

参考文献

[1]珞小玥.野菜野果图鉴[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a.com/hzczhxcf/5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