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www.baidianfeng51.cn/index.html

了解《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孔明在五丈原,曾经点过七星灯,并言“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但后来因为魏延匆忙报军情,结果误碰翻主灯,导致延寿失败,故而孔明终亡。

《三国演义》中有关“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说辞: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

《三国演义》虽然只是小说家之言,但古代的小说家与现代有些区别,小说家大多是根据现实存在的一些东西加以改编,加以艺术渲染,从而变成精彩的故事。

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南斗星君掌管生存,北斗星君掌管死亡。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北斗星君掌管死亡,若能朝拜北斗,便可得道成仙,从死籍上永远除名。南斗专掌生存,民间又称为“延寿司”。朝拜南斗,可增加阳寿。

正如《封神榜》里气势磅礴的“九曲黄河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一样,“七星续命灯”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古云“南北注生,北斗注死”,人的生死籍传说是由南斗与北斗所控制的,所以出现了北斗的信仰。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共同点是有太阳神的信仰或月亮神的信仰,但有显著的不同于其它所有的文化的就是北斗的信仰,道教对于北斗的信仰有极多的继承。

一、南斗六星

南斗就是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即北方玄武七宿之第一宿。宿指列星,如同一堆星的宿舍。故南斗不是一颗星,共包括六颗,在人马座。《诗经·大东》云:「维南有箕」、「维北有斗」,这是指南斗,而不是北斗。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二者是不同的。南斗的位置与北斗相对,故称南斗。古人认为南斗主寿命、主爵禄,这是世俗与权贵同为祈望的,所以在古人星辰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星经》说:「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道书《上清经》更把南斗六星的职掌具体化。

第一天府宫,是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是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是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是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是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是上生星君,这样,南斗六星被神化,成为六司星君。

俗云:「南斗注生,北斗注死」。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东晋干宝所撰《搜神记》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三国时魏国有个管辂,是位著名的术士,最会相面。一天,他见到了颜超,一看他的脸「主夭亡」,知道将不久于人世。颜超是个十九岁的小伙子,其父一听很著急,忙叫管辂替他想想办法。管辂对颜超说:「你回家后,赶紧准备一罈好酒,再准备一盘烧鹿肉。卯日那天,你到麦地南头的大桑树下,那里有两个人下围棋。你不要言声儿,只管给那二位斟酒添肉,喝完了再倒,直到喝光为止。要问你话,千万别说一字。照我说的做,你就有救了。」

颜超依言而往,果见二人下围棋。颜超马上置脯斟酒于前。那二人只管一边下棋,一边饮酒吃肉,喝了数巡,北边那位忽然发现了颜超,叱声问道:你在此做什麽?颜超忙跪下,也不说话,只是磕头。这二人商量说:刚才吃了他的酒肉,怎麽也得帮他个忙。俗云: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北坐者道:文书已定。南坐者道:拿文书来我看看。一看颜超寿命只有十九岁,于是取笔一拐,对颜超说:让你活到九十。颜超大喜,叩拜而回。俗称;开后门。

管辂对颜超说: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这个故事很有名,流传久远。管辂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三国志》称他年八、九岁,便喜仰视星辰,及成人,风角占相之道,无不精微。附会为他说的: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理论,广为流传。

道教专祀南斗的庙宇叫南斗星君庙,民间俗称延寿司,乃因东岳庙七十六司的第四十四司称增延福寿司。

二、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在北天排列成斗(或杓形)的七颗亮星的合称。这七颗星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古人把这七颗星联系起来,想像成古代舀酒的斗形或勺形,所以北斗在民间又俗称「勺星」。天枢、天漩、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叫做「斗魁」,又叫「璇」;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叫做「杓」。

北斗七星即大熊座。把天漩、天枢两星连成直线,延长五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故此二星又称「指极星」,它是北方的标识。所以北斗既可用来确定方向,又可确定季节,其运行规律对制定曆法也很有用处。

北斗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位,看起来像是围绕著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在东,天下皆春;斗柄在南,天下皆夏;斗柄在西,天下皆秋;斗柄在北,天下皆冬。这里的「天下」,是指华夏大地。古人发现北斗星的运动与其他星辰不一样上,它不没于地平线下,只绕北极星迴转。它居于天体的中央。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中最尊贵的天帝居住的地方。二十八宿也以北斗为中心,它似乎控制四方,为群星之王。于是古人将北斗与天帝联繫起来,视北斗为天帝的御车,天帝常驾其巡视四方。《史记?天官书》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即此意。

古人还附会北斗有众多社会功能。《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繫于斗。是说北斗掌管人间四时(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以后更被附会为主管州国分野、年命寿夭、富贵爵禄、岁时丰歉等多种职能。

道教吸收了北斗信仰,将其进一步神化为北斗真君或北斗星君,主要神格为司命神,称北斗真君,受命与三官大帝一起考察活人和死者的功过善恶。北斗居住中央,巡游四方,掌管世间生死祸福。所以一些经书说,驱除百邪、扫掉凶气要祈拜北斗;能够度过八难而长生不老者,更要礼拜北斗。人犯了罪过,三官就会向北斗真君告知,北斗即令地狱主将犯人永锁地狱,不得脱离苦海。

特别需要提到一个称谓:本命真君。所谓「本命真君」,是指北斗七星中的某颗星,我国传统的十二属相,分别属于北斗七星,某人属相归属于七星中的哪颗星,那么,那颗星就是此人的「本命真君」。

人们祭拜北斗,主要祭拜「本命星君」,所谓人们的命运、生死、祸福,全是由自己的本命星君掌握著,所以自然引得许多信士顶礼膜拜了。

历代笔记野史中,记载了不少北斗星君或本命星君显灵的传说。五代时于逖《闻奇录》载有唐朝刺史魏耽虔祀的「本命星君」化身为马夫,保护刺史及其女的故事。宋人洪迈《夷坚丙志》卷八〈无足妇人〉,讲述了一个士人本命星君化身一道士,打败要加害士人的妖妇故事,最后道士对士人说:「我即子之本命神,以子平生虔心奉我,故来救护。」同书又记载了北斗或本命星君化为道士、老人,治好孝子病重的母亲(《周昌时孝行)》,给祈祷北斗求子的人「送子」(《宁氏求子》),帮助抓住盗贼等各类灵应事。明人陆灿《庚巳编》中还记载了七位星君化为朱衣者,扑灭了「素事斗﹝礼拜﹞神」的常熟县二妇女家的大火之事。

三、北斗七星与人身七魄

在道经《云笈七笺·稟生受命部》中言:“在胞之时,三元养育,九气布化,五星为五脏,北斗七星开其七窍。七星降童子,以卫其身。七星之气结为一星,在人头上,去顶三尺。人为善时,则其星光大而明;为恶时,其星冥暗而小。善积则福至,恶积则灾生,星光坠灭,其身死矣。”

这里的七星其实在人体就呼应着人身的七魄,"魄"这个字其实很生动,它是用“白”与“鬼”构成,“鬼”在古代代表的不是现代说的灵体鬼魂,而是一种“诡秘莫测”的事物的形容,而“白”应于西方金色,正应于七数,这也是“魄”这个字构形的意蕴。

经里又描述说了:“七星降童子,以卫其身”,这里指出了七星会保护人身,在后世有很多说法,把人身的七魄完整看作是邪恶的东西,其实是错误与没有理由的。

七星之气会结成一星,在人头顶上三尺,这也是民间“头上三尺有神明”的说法的来历,而光大而明代表善,光冥而暗则小。常为善者,常多得福,常主恶者,常多得灾,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个光完全消失了,人也就去世了。

为什么为善者就容易得福?因为越善则此光明越显,于是就会主动改善自己的气场,运气就会越来越好,如果常为恶,其实是在自晦光明,所以运气会越来越差。

有人会把这个给误解了,认为为恶者必死得会更快,这个并不符合现实,所以是错误的认识,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

其实这里的话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需要一点悟性才能明白,真实情况是颇为复杂的,人做好事,会觉得快乐,精神也很好,做坏事,会觉得抑郁,心里不安,精神也不好了,这个就是光与暗的变化。

四、道家添油续命真法

朝真拜斗,作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生死祸福有关,北斗星君掌消灾解厄,南斗星君掌延寿施福,故拜斗是一种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的科仪,亦称之为朝真礼斗,除了通过道教朝真礼斗科仪消灾祈福、祛病、延生外,道家还有一种添油续命真法。

添油接命之窍,传统上称为本命七星灯。

所谓七星灯,就是指身内七个大的、关键的、能吸收和转换高维空间生命能量炁光的位。

这七个位,分布在人体,如果站在其左侧观之,就正好是一个斗口朝前下方的北斗七星图案。其位名称及七星名称分别是:

1、膻中:为贫狼星灯;

2、无目前方虚悬一:巨门星灯;

3、泥丸:为禄存星灯;

4、夹脊:为文曲星灯;

5、命门:为廉贞星灯;

6、丹田炁:为武曲星灯;

7、海底:为天罡星灯;

此本命七,构成人身内本命七星灯,欲点长明灯,当用添油法。

孔明当年用外七星斗法以求续命,岂知尚有七斗星灯在身中?徐庶知时达命潜修得道,乃知内七星灯之妙也。

七星灯所主持的七个位,全部是性命双修关键所在。丹经有云:“由此向上一着,千圣秘而不传,后世学徒所以罕闻、罕遇。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

七星灯法就是此:“由此向上一首”,千圣秘而不传之法。

吾令直泄千古天机,愿诚修者志心朝礼,善待秘法,广度有缘。特别是老年命体残破者,愿此法助尔勘破生死机关,共品众妙归根之乐。

七星灯法用于添油接命,是以宇宙间灵光灵炁为“油”,以聚灵法之采聚为“添”,以存想、内观寂照为“接”。欲得长生,先须久视。此久视,就是回光内照,忽忘勿助而接命。

七星灯法接命,也就是在炼过聚灵法后,由武火阶段进入文火阶段。用意念依次序将此七星本命灯点燃,充分消化、吸收所采聚的炁光之“同”。

点灯,是用意念顺七星斗罡次序,先意守膻中;再意守天目前虚悬之一;接着意守泥丸一;再热闹守夹疹、命门、炁、阴跷诸。

这些位中,夹脊是一个关键外,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前人曾曰:“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召摄灵阳,救护命宝,此非修行径路而何?”

夹脊,不是指浅表皮肤下,而是指深层脊髓内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在七斗星位上,此处也正处在文曲星位,文曲星乃北斗星之枢星,北斗之转动,皆以此星为中心。夹背在人体之重要位置也从此星位中可见一斑。

《性命圭旨》中曾透露七星中某些星位的天机,前人只是不敢系统透露天机,但为了接引后学,煞费苦心,重要处仍是点明:“鸣呼!生死机关,其速如此,世人何事而不肯回心向道耶?况此着功夫最是简易,不拘行、住、坐、卧,常操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与已混元真精凝结丹田,以为超生之本。盖以天地无涯之元炁,而续我有限之形躯,不亦易乎?学者只要认定此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耶火,销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妄念既止,真息自现。真念无念,真息无息。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恒存。性存命固,息念俱消,此性命双修之第一步也。”

点击小程序图片链接

请购钛钢金光神咒手镯

据《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在叙述刑法的起源时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这段话的意思是:蚩尤一开始作乱就祸害到了百姓,他的种种行为不仅没有对那些贪婪得像鹞鹰一样的人的嚣张气焰构成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反而使他们装出一番虔诚的奉上峰命令架势,更加疯狂的去掠夺人民的财物。所以,九黎族人不听从蚩尤的命令。在这种情形下,蚩尤制定种种严酷的刑罚来威逼九黎族人服从,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法令。”于是,削鼻子、割耳朵、破坏人的生殖器、在人面上刺字等各种严酷的刑罚就开始滥加施行并成为制度了。从此以后,那些贪婪之徒杀人掠夺都有了华美的托词,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依法行事。这样,九黎族人才跟着他乱哄哄的干起坏事来。这一段记载给了后世读者一个印象:蚩尤是九黎族的暴君,太平盛世时期倡令作乱的凶顽之徒。如果你有兴趣再读一读其它史籍的话,或者如果你有兴趣还去读一读像《龙鱼河图》、《遁山开甲》等五行、谶纬或者志怪类如《述异记》等古代典籍的话,你会发现蚩尤的形象几乎被定格了: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一句话,这是一个绝对的反面形象。也许与“暴君、乱贼、贪婪凶顽”有关吧,在上述典籍中,蚩尤的形象又是那么怪异:“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不仅如此,就连“蚩尤”这个名号也是怪怪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又说尤,同由尤,是人肚子里一种虫;“蚩”、“尤”合起来意思就是一种行为悖乱的虫子,这自然是人们一句字义望“字”生义的结果。如果说《龙鱼河图》、《遁山开甲》、《述异记》等典籍是因其本身怪异而有意塑造蚩尤这样的怪异形象的话,人们望字生义而诠释蚩尤名号的意义则有明显的歧视、贬损、嘲讽等负面意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里要说一段重复的话。我在《从史籍中看炎帝和黄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司马迁采信《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和观点,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实际上就是以黄帝为尊,也就是以黄帝为正统,自然,举凡与黄帝所言所行所思相悖的就是非正统的,也就是非正义的了。用春秋笔法来记载和叙述非正统、非正义人物的历史,自然就要将炎帝对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活动斥之为‘侵凌’了。”《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由此推而广之,蚩尤与黄帝有过敌对行为,而且,很有可能,终蚩尤一生,他与黄帝只有敌对,没有合作。所以,人们在评述蚩尤的种种行为及由此而来的功过是非时,也受这种意见支配,并且,较之于评述黄帝的其他曾经有过敌对关系的对象,其批评、贬斥的主观态度又更为显著。司马迁是这样,其他古代史学家也是这样。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一段话暗合了蚩尤是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的形象,也似乎印证了《尚书?吕刑》的记载。但是,它给人留下的悬念实在太多了。

《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载黄帝为建立统一的国家雏形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伐活动,重点记叙三场战争:降服炎帝氏族部落的阪泉之战,平服蚩尤的涿鹿之战,安定北方的北逐荤粥之战。人们不禁要问:司司马迁为什们要单单叙述这三场战争呢?

阪泉之战促成了黄帝、炎帝氏族部落联盟的产生,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基础,为人类社会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它的意义深远,值得一记;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剑指北方少数民族,发动北逐荤粥的战争,在安定北方的同时,彰显了新兴氏族部落联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在坚决打击敌对势力之余,震慑了其它潜在的敌对和分离势力,其政治意义胜过军事意义,是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共同维护和巩固统一民族和国家雏形而进行的一场宣传战,意义非凡,也值得一记。那么,涿鹿之战为什么也值得一记呢?我们不妨先在史籍之外的典籍中来搜寻有关线索: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说在涿鹿之战的初期,黄帝“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在天神的帮助下才制服蚩尤。《黄帝玄女战法》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才战败蚩尤。《玄女兵法》则说:“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注意,这里说“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以至于或交战双方都比拼神力,或黄帝一方的神灵暗中相助,这才取得胜利,无非是说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战斗力不亚于黄帝,甚至比黄帝还要高强,因此,仗打得惨烈,赢得艰难。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原因之一。

史籍《逸周书?尝麦解》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临四方,司__(缺两个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上天降生了炎帝、黄帝两个圣人,他们降生之后,才开始定制的制度、建立章典,并按制度、章典治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授命炎帝分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炎帝就让蚩尤去少昊氏的故地山东任职。可是,蚩尤却在那里兴兵作乱,驱逐炎帝,炎帝大败而逃,蚩尤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涿鹿,并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交战。炎帝非常害怕,只好先黄帝求援,黄帝就出兵与蚩尤作战,最后,将蚩尤战败,并把战败的蚩尤杀死在冀州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

这段记载可以补充司马迁上述记载的缺漏,它交代了涿鹿之战发生的原因和大致经过:蚩尤氏族部落归属了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在职务上,蚩尤是炎帝的直接下属;当炎帝奉命委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时,炎帝作出了让蚩尤一同去山东赴任的安排,而炎帝自己也在山东一带,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除职务上的上下级关系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特殊的关系,这为蚩尤到山东以后,积蓄力量,整军备武,最后,举兵驱除炎帝创造了机会;蚩尤举兵驱逐炎帝,并把炎帝打得大败,这说明蚩尤拥有一个强大而又有实力的集体,即氏族部落,而蚩尤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黄帝让炎帝派蚩尤去山东赴任,也就是让蚩尤氏族部落迁徙到山东去,对于蚩尤氏族部落来说,这是被迫背井离乡,这应该是导致蚩尤举兵逐炎帝的主要原因;涿鹿之战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蚩尤逐炎帝,后一个阶段是炎帝联合黄帝共同战胜蚩尤,在形式上是氏族部落联盟平定子氏族部落的叛乱,属于平定内乱的战争。

涿鹿之战是一场平定内乱的战争,它的发生时期很特殊,因此,意义非同一般:涿鹿之战发生在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建立之初,也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形成初期,平定这样的叛乱直接关系到了这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存亡和发展。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主要原因。

《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也许是可信的,所以,后世有不少史学家采用了这段记载。其中最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a.com/hzczxzjb/6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