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sinbg.com/fengshang/xinchao/675.html

“好种子长出好苗苗,好花儿结出好桃桃;庄户人种地选好种,秋后算账一垄顶两垄”。农民用他们朴素的谚语道出了种子的分量。

“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黄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使命。”鄂尔多斯市种子管理站站长王永亮的话语,像他的人一样朴实无华。

从走出校园步入农技站,从农艺师到“草原英才”,王永亮40年如一日扎根在优良品种选育推广一线,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技事业的无限热爱,以青春、科技、激情、勤奋为笔,谱写出了一曲曲无愧于人生、无愧于父老乡亲,无愧于时代的奋斗之歌。

从“试验田”到“生产田”,坚持把“论文”镌刻在大地上

王永亮出生在杭锦旗杭锦淖尔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孩提时代,父母经常带他去田间参加劳动,使他从小就与土地结缘,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次,他指着沿河一片白花花的滩地问父亲:“这片地怎么不种庄稼呢?”父亲说:“孩子,地里有盐碱,种不成庄稼。”这普普通通的一问一答,却勾勒出了他的理想雏形,擘画出了人生蓝图。

年,带着改造土地,让农民吃饱肚子的理想和对农业学家的向往,高中毕业后,王永亮毅然选择伊克昭盟农牧学校作为第一志愿。

年,毕业后的王永亮分配到杭锦旗吉日嘎朗图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病虫害中心测报站从事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这里既是全盟主要测报点之一,又是全旗主要测报站,作为全站唯一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他主动向内蒙古农牧学院专家请教,并自费购买和工作有关的植保专业大学本科全部教材,一边自学,一边工作,工作成果荣获年伊克昭盟病虫害测报二等奖。通过三年的认真观测、记载、分析和总结,基本摸清了杭锦旗沿河地区主要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准确预报病虫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年过去了,王永亮变成了朋友眼中的“黑瘦猴”,他却笑着说黑了健康,瘦点好看。不管刮风下雨,他坚持事必躬亲,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他用双腿一步一步走向测报点……

王永亮回顾这些经历,有辛苦,有泪水,有喜悦,也有自豪。但看到那荡漾在微风中绿油油的庄稼,他感到再多的辛苦付出都是有回报的。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进步。面对全国及鄂尔多斯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王永亮的思维“与时俱进”。

他在认真做好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工作的同时,深入研究、积极撰写发表紧扣农业时代脉博的各类论文,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市场经济与盟市国营种子公司的发展》《伊盟种子产业化发展》等论文近20篇。其中,有8篇入选国际性学术会议论文集,并安排在会上宣读,1篇获得年鄂尔多斯市优秀科技论文奖。《伊克昭盟旱地荞麦亩产60公斤栽培模式图》被收入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作物模式栽培技术图集》。参与编写著作6部,其中公开出版发行3部,这些都成为深受农民和一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喜爱的实用教材。东胜区折家梁村支书王占荣对于《农作物模式栽培技术图集》爱不释手,“这本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图集,让我深受启发。”

有播种,才有收获。由于业务成绩突出,年7月,王永亮被破格晋升为农艺师。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年获得首届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年选聘为伊克昭盟科技智囊团成员,并被确定为“”重点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年被评选为伊克昭盟劳动模范。年被评选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年被选为自治区第七届党代会代表。年、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倾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阳婆婆初升照心尖,老农出门笑开颜;白花红杆结黒籽,荞麦羊肉好过年。”鄂尔多斯地区的农民用山曲曲唱出对荞麦美食的喜爱。

时光追溯到年。荞麦是当时伊克昭盟旱作区的主要抗灾备荒作物,也是城乡人民喜爱的粮食品种,但是由于耕作粗放、栽培技术落后、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致使荞麦产量低、质量差,平均亩产量不足25公斤,质量也达不到标准。针对这种状况,刚从基层调到伊克昭盟土肥站工作的王永亮承担起了提高荞麦产量、质量的攻关任务。这也是他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搞作物栽培技术研究,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个名堂来。

然而知易行难,摆在他面前的有两道难题:一是科研条件差,二是推广难度大。

如何破解第一个难题?王永亮回忆说,当时站里关于荞麦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可用的科研资料极少,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即便这样,王永亮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带着项目组的同事们白天忙碌在田间地头,调研取样,晚上回到实验室展开实验,整理数据。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反复试验发现,施用磷肥做种肥可使每亩增产25公斤以上。在东胜示范亩后,结果得到了验证。最终,该研究成果通过了由内蒙古自治区农委、农科院以及伊克昭盟有关专家组的评审鉴定,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建议在伊克昭盟及自治区类似地区大力推广,并在自治区科委进行了成果登记,入选年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技成果大全》。同年,“提高伊克昭盟旱地荞麦产量技术开发研究”被列入国家科技星火计划。

如何破解第二个难题?王永亮仍记忆犹新。推广第一年(年)阻力相当大,多少年来形成的种植习惯要一下子扭转,不少农民难以接受。有的老乡说:“我们种了一辈子荞麦也没有施过肥,不是照样长得很好吗?”还有的农民因为不理解,担心影响产量增加成本,便寻找各种借口“挡驾”。

即便这样,工作还得做。老乡们不理解,王永亮就耐心讲道理,还经常背上化肥满山梁转着种示范田,这期间可以说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而当看到一片片洁白的荞麦花盛开时,他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辛苦还远不止这些,那时,伊克昭盟有十几个示范点,每个点一年至少跑两次,为了做好大面积示范田的技术指导和研究数据索取工作,他在伊金霍洛旗纳林什里乡一蹲就是几个月,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蹲在地里几个小时不出来,有时热得如同坐在蒸笼上,有时被雷阵雨淋成落汤鸡,有时冷得如同坐在冰凌上。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解决难题的法宝。”王永亮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咱们农民认这个理儿。”他的这份认真和朴实打动了群众,态度从不理解、不支持转变为信任和配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丰产效果。第二年,全盟推广面积便由5万亩增加到15万多亩,第三年累计推广45.98万亩,增产荞麦子粒万公斤,增产率达到%以上,新增纯利润.57万元。

在研究掌握荞麦生物学特性、营养吸收规律以及单项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王永亮提出了一整套荞麦综合丰产栽培技术,并且在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成果在国内尚属首创,对于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临近省区乃至全国荞麦生产、荞麦科研、荞麦出口创汇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增产明显,效益显著,王永亮于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打好种业翻身仗,关键要靠科技创新。40年来,一项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王永亮和同事们的艰辛付出,在鄂尔多斯大地推广开来,变成了镌刻在大地上的丰碑。引进推广脱毒马铃薯,破解了鄂尔多斯市马铃薯低产瓶颈,新增产值.6万元,纯增利润万元,平均每亩增加.7元,目前脱毒种薯已在全市普遍推广应用。开展种子产业化发展研究,确立了玉米制种作为鄂尔多斯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地位,使全市玉米制种面积由不到1万亩发展到高峰时的20多万亩,年产种多万公斤,年创产值近3亿元。研发推广配方施肥提升旱作农业施肥水平,获年自治区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持实施了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累计在全市安排玉米、脱毒马铃薯、向日葵、小杂粮新品种展示点76个,引进展示新品种近个。组织召开市、旗、镇三级现场观摩会30多次,示范推广籽粒玉米新品种80多万亩,增产多万公斤,增收多万元。主持实施饲用玉米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面积亩,增收2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50万亩,实现了新品种展示规模和经济效益逐年稳步提升,有效加快了农业新旧品种更换替代效率,为推动鄂尔多斯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一组组数字,一个个品种,一项项成功,这就是一粒种子的神奇力量,这就是一个科技人员对国家、对人民最丰厚的回报。

从“米袋子”到“钱袋子”,立志把“担子”扛在肩上

杭锦旗地处鄂尔多斯西北部、黄河“几”字湾南岸,黄河流经全旗公里,库布其沙漠横亘东西。作为鄂尔多斯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如何发挥专业优势,让产业扶贫在杭锦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帮助农牧民增产增收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年,王永亮和技术服务工作队利用数月时间走村入户,足迹踏遍了杭锦旗的每一个嘎查村,最终找到了发展着力点——从玉米种植上下功夫。

“我们了解到,年杭锦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37万亩,同比增长0.8%;粮食产量36.9万吨,同比下降4.5%。其中,玉米种植面积63.43万亩,同比增长0.9%,玉米产量35.4万吨,却同比下降4.9%。”王永亮说,“我们发现,玉米品种选择和技术推广应用是农牧民增产增收的有力突破点,而且年杭锦旗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4%,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我们想通过努力,让杭锦旗的农牧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目标清晰明了,需要的就是苦干实干。王永亮结合摸底调研掌握的情况,协助杭锦旗政府有关部门完成了《杭锦旗年——年产业扶贫三年规划》《7个苏木乡镇年——年产业扶贫三年规划》《76个村嘎查产业扶贫三年规划》,为旗政府明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他发挥业务优势,积极将单位业务工作与杭锦旗产业扶贫相结合,从全国范围引进、推广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在独贵塔拉镇全力打造产业科技扶贫示范点,在乌兰木独村和杭锦淖尔村安排玉米新品种展示点,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每年春季,他都会组织开展农牧科技大培训,到杭锦旗各村镇为农牧民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几年来,累计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50多万亩,增产多万公斤,增收多万元。年,他推动促进杭锦旗配备产业指导员80名,并在独贵塔拉镇引进一批农作物绿色增产增效实用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为当地农户选种育种、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及今后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物质基础。在未来产业长足发展的有力带动下,必将让当地群众的“米袋子”越来越足,“钱袋子”越来越鼓。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a.com/hzczzwxt/6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