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是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均可能影响鱼的吃口状态,以至于最终渔获的不同,许多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随着垂钓经历的丰富,对其认识不断地提高,愈发的深刻,比如本文所要探讨的子线长短。回到钓友的问题“钓鱼时如何根据鱼情来调整子线的长度”为更准确、更全面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结合野钓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展开描述,具体如下。1、长子线、短子线各自的优缺点2、鱼的大小选择子线长短不同3、鱼情吃口状态不同,选择子线长度有异4、鱼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下,长短有异长子线、短子线各自的优缺点若要恰当选用子线,应了解、熟悉长子线、短子线的优缺点,具体如下。▲长子线的优缺点优点①隐蔽性强:长子线意味着8字环与钩饵有较大的距离,鱼靠近钩饵的时候,警惕性明显降低,利于它们的摄食。,②扩大了摆动幅度:钩饵下落的过程中,因子线长度大,无疑加大了子线围绕铅坠的摆动幅度,如果再有饵料的配合,整个过程极具动感,吸引鱼的注意。③拉力大:相比短子线,长子线与8字环、鱼钩的栓结处长度大,受力均匀,所以承受的拉力也大。缺点:①缠线几率大:子线长,扬竿、提竿,特别是提鱼上岸的时候,极容易子线缠绕②灵敏性低:子线长信号传递过程中,损耗也大,相比短子线,灵敏度低一些。③就位时间长、容易发生小鱼的截口:子线长、摆动幅度大,在各水层停留、就位的时间也长,所以碰到小鱼截口的概率也大。▲短子线的优缺点优点①就位快、小杂鱼截口少:子线短、在水中摆动幅度小,就位时间快,所以在各水层停留的时间段,小鱼截口就少。②灵敏度高:子线短,鱼吃饵后信号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就少,有较好的灵敏性缺点①拉力小:距离8字环、鱼钩结栓较近,相比长子线,拉力小。②容易有虚假信号:正因为子线短,所以灵敏性高,但同时也容易出现一些琐碎的虚假信号。鱼的大小选择子线长短不同鱼的个体差异,对子线长度的要求明显。如果钓小鲫鱼、小白条、小麦穗这类小体型鱼,子线长度可选短一些,主要是因为这些鱼警惕性不高,遇到饵料疯狂吞食,属于钓快鱼的节奏,浮漂有信号,提竿即可,笔者一般子线在15-25公分的距离;但像一些大体型鱼的鲤鱼、草鱼等,特别是体重达到3斤以上时,这类鱼几乎都有与钓鱼人搏杀的经历,警惕性极高,钩饵子线稍微有些动作,就可能惊扰它而游离窝点,所以一般建议用长子线,20-50公分的子线范围均可。大体型鱼吃饵迅猛,对灵敏性要求不高,长子线提高隐蔽性的同时,拉力也得到保障,避免遛鱼过程中切线跑鱼。鱼情吃口状态不同,选择子线长度有异鱼在不同情形、季节下吃口状态差异显著。比如冬季水温低,鱼的活性低,咬饵力量微弱,像一些鲫鱼,吞食饵后浮漂有时仅仅轻微颤动一下或下顿一线,难以观察,所以尽可能放大这些信号,这时浮漂、子线灵敏度要求排在了首位,所以不管是钓大鲤鱼,还是小鲫鱼,子线长度均适当缩减一下,以减少信号的损失,钩饵入水后尽量保持子线处于紧绷状态。晚春、夏季、秋季则不同,这时的鱼活性高,四处游弋觅食,在水体冲击力大,挣扎力强,对浮漂、线组的灵敏度低,所以此时选用的子线可适当长一些,基本子线对折后长度都在20公分以上。鱼在不同的水体情况下,长短有异垂钓环境复杂多变,常有刮风、走水情况,把浮漂吹动的东倒西歪,难以稳定,鱼正常的吃饵信号,也难体现。这种情况下优先考虑短子线,短子线减少了流水的冲击力,避免带动浮漂移动。同时走水情况下,经常采用跑铅钓法,需要依靠铅坠的重力稳定浮漂,所以线组的灵敏性大幅度降低,这时选择短子线也会提高灵敏性。值得注意的是,轻微走水时经常有大鱼出没,所以子线不宜过短,一般10-15公分长度,避免过短引起大鱼的警觉,尽量保证提竿上鱼时子线有足够的拉力。写在后面本文首先分别介绍长子线、短子线的优缺点,接着针对垂钓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几种情形,分享如何选择子线长度。但实际垂钓遇到的水情、鱼情,远比本文描述的复杂,比如黑坑抢鱼初期,经常遇到鱼层混乱的情况,常采用飞铅钓法,而飞铅钓钓法强调扩大子线摆动幅度、延长钩饵在各水层的滞留时间,所以子线较长,极端情况下铅坠紧靠浮漂下下脚,整个水线做子线使用。不难看出,不管子线怎么调整,都是为适应水情、鱼情的需要,最大程度获得吃口状态,将鱼提竿上岸!

o全球钓鱼手册o

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a.com/hzczzzys/6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