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小管子,大作用rdquo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小管子,大作用”——你所不了解的PICC(一)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针对血液病患者。这根小小的导管也常常被称之为肿瘤患者的“生命线”。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这根小小的管子,到底有什么通天本领。 什么是PICC? 简单点来说就是将一根细细的、软软的管子从我们上臂的外周静脉穿刺(穿刺方法有点类似打留置针,疼痛感也差不多,但是要打麻药喔,所以呢基本上无痛),沿着血管走向送管,最终将导管尖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中下1/3。注意啦,为了提高安全性,避免个体差异等造成置管失败,我们目前都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我们就借着B超这双透视的眼睛从穿刺点开始将导管要路过的血管看得清清楚楚,测量血管内径,确认过眼神,血管没有任何问题才开始穿刺。我们科目前留置的PICC导管都是三向瓣膜式PICC,通俗点说就相当于是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地方)有一扇关闭的大门,抽回血时由于回吸,门向内打开;输液及冲管时门向外打开;不使用导管的时候,门保持自动关闭,可以有效防止血液返流,造成堵管等。我为什么要留置PICC?好处是什么? 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患者长期住院反复输液,到后来血管越来越硬、越来越细,就出现了病人痛苦、家属心急、护士也头疼的局面,一是很难穿刺,二是保留时间短有药物渗漏的风险。特别是化疗药物外渗,严重者可能造成皮肤的坏死,需要外科手术植皮才能恢复,这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住院费用和时间,还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同时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不仅易损伤血管,而且大剂量药物综合治疗的应用及药物的高浓度所引起的静脉炎极易造成血管的永久性损伤,最终使病人失去可穿刺的血管,影响治疗计划,给病人带来了很多痛苦,甚至耽误抢救时机。化疗药物外渗 PICC导管尖端所在的上腔静脉血流速度可以达到ml/min,相当于一分钟就倒入一瓶大瓶装的可乐,这个速度可以瞬间稀释各类药物,避免了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而我们一般打留置针的血管流速最快也不超过ml/min,这中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这根小小的管子可以在我们体内正常留置一年左右,既保护了血管、也可以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还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因此,PICC这一静脉血管的保护者绝对是长期的输血、输血制品、化疗药、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的血液病患者的生命通道。 置管的时候我该怎么配合呢? 1.置管的部位根据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左侧或右侧上臂。 大家肯定觉得管子要留在左手对不对,左手活动少,可以保护管子,延长使用时间,留置在右手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导管置在左手或者右手对我们正常的日常生活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吃饭、穿衣、写字、折被子、甚至打麻将等完全没有任何的影响,只要避免提重物、避免剧烈活动就好。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说置管后一个常见的并发症:血栓。(注意啦,不要一听血栓就心跳加快,任何的导管置入都会有血栓形成的风险,包括我们常常使用的留置针,做好预防,不要太过紧张。)血栓形成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1.血管内膜损伤2.血液高凝状态3.血流缓慢。第一个因素我们可以从技术层面一次性穿刺成功来最大程度减少内膜损伤;血液肿瘤患者的血液大多处于高凝状态,这个可以通过每日少量多次保证-ml饮水量来预防;而导管的置入或多或少会减缓血流的速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手臂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血栓风险。临床中我们常常遇到有患者置管后过度紧张,置管侧的手臂下意识的就不敢动,甚至连吃饭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都需要家属帮忙。所以,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建议患者常规留置在右手来“迫使”患者保证手臂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及堵管。 (置管用物,绿色的就是穿刺针,粗细和留置针差不多)2.置管过程中的配合①安静的躺在检查床上,减少身体各部位的活动;从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开始尽量保持身体不要动,以保证最大化的无菌屏障; ②置管侧手臂外展90°; ③在B超引导下置入,耦合剂和消毒液有点凉哈; ④送管过程听从指令头转向置管侧,下颌紧贴胸部; ⑤置入后立即去拍胸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如果未到达正确位置,需要调整; ⑥整个过程大概需要30分钟,前后准备的时间很长,穿刺送管的时间只是一两分钟。 (B超引导下穿刺,最大化无菌屏障) 本期精彩内容暂时就分享到这里,下期继续分享置管后相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a.com/hzczsjkz/55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呵护系列新清肌调理净透肌肤由此开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