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饮片。医院所开具的处方也基本以干品入药。然而,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便记载了药材鲜品与陈旧之品具有药性上的差异。鲜药的应用也是历代中医医家尤其是温病医家治疗疾病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可忽视。

鉴于鲜品与干品间确实存在的药性、药味、归经、功能主治、化学成分和临床疗效等差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药界开始呼吁恢复鲜药临床供应、加强鲜药保鲜技术和鲜药制剂的研发。

让我们一起看看目前鲜药的应用、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模式吧。

中药鲜品与干品的主要区别

鲜药是中药应用的原始形态,是在药材采收后即行使用的原料,未经任何可能导致药材成分变化或损失的“原生药材”。鲜药与饮片、中成药和中药配方颗粒一样,都隶属于“中药”的范畴。

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功效随新鲜程度而有差异,鲜药在清热、凉血、通下、养阴、解表、解毒、消肿、化瘀和安神等方面疗效突出,具体可总结为三个方面:

1)寒凉性药鲜品较干品偏凉偏润

研究发现,《中华本草》记载可鲜用中药种,具有明确药性的可鲜用中药有种,其中寒凉中药种,平性中药种,温热中药仅种。通过整理分析中国知网、维普、万方、SinoMed、PubMed、EMbase和Cochrane7个数据库以及鲜药相关书籍内鲜药应用规律发现,鲜药药性以寒平为主。可见,中药鲜品性多偏寒凉或性平,就同一种中药而言,鲜品的寒凉之性较干品更强。

明清时期,由于温病学说的兴起,温病学派对鲜药(尤其是寒凉中药)的应用达到高峰。常用的寒凉中药有芦根、葛根、竹茹、竹叶、生地黄、藕、蒲公英和天冬等,寒凉中药主治以温热病为主,如风温、暑温、湿温而见高热、大汗、烦躁、喘渴等表现者。

2)辛香气药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

一般而言,味辛中药多具香气,该类中药多属于芳香类中药。《中华本草》可鲜用中药种中辛味药种,占32.52%。有研究者通过整理分析味鲜药在应用时药味以辛味出现32次,占21.2%,表明辛味中药也常以鲜品入药。

中药挥发油是辛味主要的物质基础,然而挥发油类成分在炮制加工过程中较易损失,如鲜青蒿干制后挥发油含量由0.21%降至0.16%。生姜中总挥发油的含量约为干姜的2倍,并且未在干姜中检测到反,反-法呢醛和β-榄香烯;鲜鱼腥草干制后挥发油含量约为鲜品的1/6~1/7。因此,可基本认为干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的改变是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的基础。

辛香类中药以鲜品入药者有薄荷、石菖蒲、藿香、佩兰、生姜、鱼腥草和香薷等。辛香类中药因其味辛,“辛入肺,肺在体合皮”,故多用于皮肤性疾病(口疮、风疹、麻疹、瘰疬和疮疥等);辛香类因属于芳香类中药,而芳香中药多具疏散之性,能走肌表而开毛窍,同时芳香中药走窜之性较强,多具有开窍醒神之功效,故可用于表证、急症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类疾病等的治疗。“辛”具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可用于风热表证、跌打损伤和软组织损伤等疾病。此外,鲜药具有芳香通窍、辟秽透达的性能,急性热病多运用鲜品治疗。

3)药汁鲜纯润燥之性鲜品强于干品

鲜药应用多取其汁,或内服,或外用。一般认为中药鲜用时含有大量自然汁,药汁鲜纯、保存原有性味、气味俱存,润燥之性远胜于干品。对于鲜药自然汁有别于炮制加工品,古人已有论述,如《千金要方》云:“凡麦门冬、生姜入汤,皆切。三捣三绞,取汁。汤成去滓下之”,明代缪希雍《炮制大法》云:“生姜,不宜使熟,宜捣绞汁,……方不失生姜之义”。因“肺喜润而恶燥”,故鲜药取汁可用于风温、吐血、肺痈等肺系疾病所致的肺燥伤阴证;鲜药取汁简便快捷,原汁原液,气味浓郁,养阴润燥之力强,直驱病灶,易于吸收,可用于急症、重症的治疗,如香菜捣汁治疗急症心腹疼痛,鲜韭汁灌鼻治疗卒中恶死、奄息而绝之症,菖蒲根绞汁舌下含服、薤白绞汁灌耳治疗中风。临床应用的中药鲜汁有山药汁、生地黄汁、马齿苋汁、生藕汁、鲜苇根汁、荸荠汁、麦冬汁、青蒿绞汁、天冬汁、鲜葛根汁、生刺蓟汁和生香薷汁等。

鲜药的现代临床应用与研究

古人应用中药基本为现采鲜用,多为直接煎汤、取汁内服或外涂、蒸露取露剂、煎膏和捣敷等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贮藏保鲜、深加工技术水平提高,鲜药应用逐渐由单药到配伍应用,鲜药的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1)鲜药的现代临床应用情况

虽然鲜药在急症、表证、热证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其时限性、保鲜技术滞后性、供货渠道不稳定性、不易携带性以及医患自身的使用倾向,导致鲜药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广泛应用于医疗,反而呈现衰落趋势。通过统计年版、年版、年版、年版、年版、年版、年版、年版、年版和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发现,收录的鲜药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据统计,鲜药现代应用所对应适应症包含皮肤病、儿科疾病、肺系疾病、妇科病、温热病、出血性疾病和急症。临床报道,鲜药外敷可用于肿瘤性溃疡、慢性溃疡、强直性脊柱炎和压力性损伤创面等疾病,内服可用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外感发热等疾病。

2)鲜药制剂的研发

随着中药鲜品、干品物质基础,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差异不断被报道,由鲜药加工而成的现代制剂已应用于临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开发49种鲜药制剂,其中41种有批准文号,包含药品和保健品。部分鲜药产品及其适应症见表1。因四神丸、二陈丸、补中益气丸制作过程中以生姜榨汁或煎液与原料药粉末泛丸,故也将其纳入鲜药制剂范畴。

鲜药应用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我国是中药资源大国,可鲜用中药良多。鲜药疗效已经实践证实,但现今中医理论均以指导饮片、中成药或其他中药制剂为主,虽可指导鲜药的临床应用,但不可完全照搬。中药应用的前提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辨证用药,考虑到鲜品、干品存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和适应症等方面确实存在的差异,有必要针对鲜药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鲜药理论系统,如药性理论、配伍理论等,以指导鲜药物质基础研究、功能确证研究、配伍研究和临床应用等。

2)缺乏规范体系

鲜药由采摘到应用于临床涉及众多环节,但至今尚未形成可直接服务鲜药临床应用的规范体系。以鲜药直接入药为例,就用法用量而言,中药相关书籍甚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记载的剂量几乎均指饮片,虽有极少鲜药被注明,但也多以“适量”“鲜品加量”“鲜品倍增”“捣敷”“捣涂”或“取汁饮”等进行用法用量的简要概括;就前处理而言,多为“捣敷”“捣汁”“捣烂”“绞汁”,捣时程度如何,出汁量如何,均未注明,方法粗略、难以量化。以鲜药制剂为例,虽已研制出金龙胶囊、鲜益母草胶囊、垂盆草冲剂、鱼腥草滴眼液等鲜药制剂并具有相应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但难以大规模指导其他鲜药制剂的研发,无法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以采收为例,以干品中标志性成分含量为准,难以保证鲜药中标志性成分含量。纵观鲜药制剂的研发产业,更无可参考的规范体系,导致鲜药来源、前期加工、质量标准等均无从参照,以致鲜药制剂研发起步难、研发产业少、发展缓慢。

3)缺乏鲜品与干品的比较研究

鲜品与干品间确实存在差异,但是干品代替鲜品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导致临床医生、中药学研究人员以及患者对二者之间的差异缺乏清楚的认识,进而制约鲜药的应用。而鲜品与干品的比较研究缺乏,是造成鲜品、干品差异概念模糊的主要因素。从客观上讲,部分鲜品疗效优于或异于干品,必存在物质基础的差异,但对中药有效成分及药理药效的研究却均以干品为对象,鲜品间配伍使用更缺乏现代研究文献参考,造成鲜品的基础研究无法解释其药性、药效与干品的差异,以干品代鲜品的现象普遍存在。

4)缺乏成熟的鲜药供应链及保鲜技术

鲜药供给不足是限制鲜药事业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键。“道地药材”是经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质优效佳的药材,是我国优质中药材的代表。而鲜药的时令性和保鲜技术的落后,导致“道地鲜药”的输送受限。若想在现有基础上扩展鲜药的应用范围和区域,就有必要建立由生产基地到医疗机构的鲜药供应产业链。此外,鲜药含有大量水分,可加速鲜药的酶解、变质和腐败。传统保鲜技术有自然贮藏法、冰箱贮藏法、薄膜包裹法、砂植法、砂藏法和移栽法,但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限制条件多,保鲜时间短,且保鲜药材的品种受保鲜技术的限制。现代保鲜技术中的气调贮藏、限气贮藏和密封贮藏虽操作简单,但保鲜时间短;真空冷冻干燥、冷冻贮藏和辐照贮藏等成本高、规模小,难以产业化。因此,保鲜技术的难以突破性是导致鲜药无法长期供应的主要壁垒之一。

鲜药未来发展的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中医运用鲜药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众多古代中医书籍记载了历代医家鲜药治病的宝贵经验。而理论源于实践,若想形成指导中药鲜用的理论体系,就有必要明确中药鲜品的特点及其与干品间的差异,并结合已有干品理论对鲜品理论体系进行归纳、补充和完善。

2)针对鲜药的应用规范体系,为避免鲜药由于储存时间不同而导致临床疗效差异,可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技术、超高压保鲜加工技术、生物保鲜或食品水果等保鲜技术对其进行预处理,以最大程度保存鲜药特性。保鲜技术的应用可最大程度保存鲜药特性,但也应注意与鲜药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预处理条件和标准,使鲜药制剂的原料具有统一标准。

3)从国家层面加以重视,由政府牵头,高等院校、药品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医疗机构联手,制定鲜药制剂发展规划和质量标准,形成鲜药“产-学-研-用”产业链。

4)减少以干品代替鲜品的普遍现象,使中药鲜品、干品的差异概念不再是理论空谈,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以鲜药为研究对象进行物质基础和药理药效的研究;

②进行鲜品与干品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③形成中药鲜品新学科,从教育层面明确两者差异,培养精于鲜药研究的中医药人才。

5)就鲜药的供应和保鲜而言,可根据就近原则,各医院依据所处地理位置,优先发展当地道地鲜药,并进行宣传;医院、医生、药材种植户和运输人员的关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相关地方依据地理优势制定适合道地药材应用和研发的政策,建立鲜药生产、研发基地,统一标准,鼓励相关产业进行研发,并给予一定的资助,以促进鲜药研发规模化、科学化和体系化;或进行药材的反季节种植,提升保鲜技术、使药材可保鲜至下一批鲜药采收季节,以解决时令限制。

中药鲜品应用历史悠久,实践经验丰富。较之干品,鲜品在治热证、外伤疾病、血证、疑难杂病、危重症及解毒外治等方面有特殊效用,但由于时令限制严重和保鲜技术落后,导致目前鲜药的应用严重萎缩,发展缓慢。中药加工、炮制技术的发展,中药饮片的兴起弥补了鲜药不能长期储存和携带不便等劣势,但晒干、烘干、炒、煨等炮制加工过程不仅能改变鲜药表观特性,还能使其发生量变甚至是质变,影响疗效。因此,恢复鲜药品种的应用,不但可实现对中医学的继承,还能再现鲜药在特定疾病中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理念的推持下,鲜药及其制剂的研发必定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

阅读原文:

彭孟凡,田硕,苗晋鑫,付宇,田单单,赵明明,苗明三.中药鲜品的应用、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中医杂志,,62(14):-.

相关内容拓展阅读

1

易昊颖,陈儒骜,南云鑫,陈琦双,韩雨欣,白梦薇,刘思雨,刘果.王孟英“鲜药观”简析.

2

朱平,张学霞.温病治疗中鲜药使用简析.

3

刘洋,于峥,刘慧杰.经方本草鲜品论.

一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a.com/hzczsjkz/5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