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该忌口什么 http://m.39.net/disease/a_6064851.html

卤腐

在云南,腐乳普遍被称为“卤腐”。腐乳的由来,先得益于酱与豆腐干蘸着吃,一是味道好,二是便于储藏。云南人习惯把腐乳称为卤腐,卤腐是以豆腐腌制发酵而成的一种佐餐酱菜,现在也把他当做一种调味品。

腐乳

1.路南卤腐

路南油腐乳是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的特产,产于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路南”是彝族支系撒尼族的方言,意思是“长满黑色石头的地方”,现更名为石林县)。路南卤腐,色泽鲜丽,呈红黄色,味鲜回甜,细腻化渣,清香可口,在云南省酱菜中名列前茅,是年云南省优质产品之一。

路南石林,喀斯特地形,山水清幽,风光秀丽。路南卤腐相传已有百余年历史。发源于本县黑龙潭并穿流县境的巴江水质清冽甜美,采用此水制作豆腐,品质甚佳,风味独特。以此上好的豆腐,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经过精心配方,自然发酵,加工出来的卤腐,块形整齐,色泽红黄,细腻而有弹性,鲜美可口,是色、香、味俱优的佐餐佳品,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令人久食不厌,素为云南各族人民所喜爱。

路南卤腐主要分为两个品种:其中在豆腐中掺入菜油、盐等配料的称为油卤腐;在豆腐中掺入酒、辣椒粉、盐等配料的称为酒卤腐。而两种卤腐都具有色美、味的特点。但由于配料的不同,两种卤腐又各具特色。路南卤腐一般是冬产、春贮、夏销,由于质量优良稳定,畅销于各地。

路南卤腐

2.玉溪油卤腐

玉溪油卤腐是云南省地方特产酱菜之一。它是在民间酒卤腐的基础上,经过改进配方,精心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风味。由于玉溪油卤腐历史悠久,色、香、味俱佳,年以来连续获省商业系统优良产品称号,从而成为闻名遐迩,远销北京。年获云南省商业系统优良产品称号。

玉溪油卤腐相传始制于明清之际,当时境内家家户户腌制,作为家用咸菜,或作馈赠外地亲友的礼品。后来发展为小商品生产。油卤腐的腌制,以黄豆制成的臭豆腐为主料,要求质地细腻,块状均匀,厚薄一致。臭豆腐经阳光照晒,排去外层水分,分别浓淡不同的口味,配以适量的粮食白酒浸裹,再以白糖、精盐、辣椒、优质八角、花椒粉等卷在皮层,并渗以炼熟的上好菜油,腌制而成。

玉溪油卤腐用菜油浸溃,块形完整,外表红润,内质细腻呈杏黄色,食用时油润芳香,细腻柔糯,咸辣适口,富含营养,开胃助食。

玉溪油卤腐

在古代的各种调味品中,酱居于主导地位,古人有“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的说法,可见酱在中国人饮食中的地位。云南食醋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云南制酱历史有多年。

1.汤池老酱

汤池老酱是云南宜良县特产,云南的名优土特产品。据考证,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制作历史,早在元末年间,汤池镇民间一带就盛行有家家户户蒸制老酱的风俗,其中以赵氏家族的酱坊最有名气。清朝年间,汤池“赵氏酱坊”的老酱经府官以云南特产进贡到京城,进献给皇帝,被列为宫廷贡品调料。年,汤池老酱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汤池老酱以温泉水作汁,拌以滇辣椒为主要原料和各种地方香味原料为质,经过“和面、蒸煮、研磨、腌制及两次窝堆发酵”的特殊工艺,在汤池特殊地理环境的恒温下,秉承百年传统秘方精心酿造而成。其生产必须采用当地的水源及独特的窝堆发酵工艺(经过最少一年的自然发酵),故而酱香浓郁独特,营养丰富(温泉中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色泽鲜艳、味道鲜美、辣中带甜、芳香可口,能开胃健脾、增进食欲、散寒祛湿、防治感冒。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美食调味品。

汤池老酱可用于黄焖鸡、鸭、兔、狗、牛肉等,可以烧鱼,炒炸酱,烧汤,凉拌等,入菜提味效果极佳,是昆明菜色里不可或缺的调料。

汤池老酱

2.昭通酱

昭通酱为昭通市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云南省优质产品。昭通地处云南乌蒙高原,古属朱提郡。自古以来,这里便有家家户户酿制黄酱自食的习惯。清朝雍正年间昭通建府以后,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昭通酱开始由私人作坊生产,在酿制黄酱的基础上,吸收了川味的麻辣,再加上当地龙洞的优质泉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味。昭通酱以冬末春初所制的酱为佳。

昭通酱以黄豆、牛角红辣椒、川盐为主要原料,配加花椒、八角、山奈、陈皮、草果等辅料,炒豆、磨面、捏团、制曲、下酱和晒酱六道工序制作完成。

制好的昭通酱,色泽棕红,鲜艳油润,酱香浓郁,麻辣咸香,入口回甜。昭通酱食法多样,既可佐餐调味,又可烹饪调味。用于打蘸水吃淡菜,别具风味;用之炒肉,炒剁肉或炸酱下面,无不增味添香,味美可口。

昭通酱

豆豉

豆豉是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淡豆豉、干豆豉和水豆豉。

豆豉

1.昆明太和豆豉

昆明太和豆豉是云南省著名的传统食品,已有多年的历史。据传,太和豆豉原产于江西省太和镇,清朝康熙年间传入四川省三台,随后再传到昆明。百余年来,经与昆明地区的自然条件及风土习俗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云南地方风味的特产。昆明太和豆豉色红褐有光泽,味咸微回甜,酥化而分颗,不酸不霉,营养丰富。无论蒸、炒、荤、素皆味美鲜香,而且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佐餐佳品。

昆明太和豆或的主要原料为黄豆,以本地产的鸟嘴豆制作的为最好。食盐以本省的磨黑盐为佳。另加糯米、红糖、八角、茴香籽等辅料,经过多道工序,自然发酵,历时三个月成熟。

昆明太和豆豉

2.易门青豆鼓

易门青豆豉是云南省地方传统名特产品之一。易门青豆鼓分为水豆鼓和干豆鼓两种。水豆豉清香鲜嫩,酸咸适宜,爽口开胃,营养丰富,以生吃为宜。干豆鼓具有较浓的芝麻辣香味,宜于炒吃或烤吃,其风味别具一格。青豆鼓制法讲究,选用鲜毛豆米(即鲜嫩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蒸制发酵而成,颜色红绿分明,具有青豆的特殊清香。

易门干豆鼓

3.永平豆豉

豆豉是永平人民在烹饪中较早使用的传统调味料之一,以杉阳、博南民间制作的最为出名。

豆豉的制作方法是先把黄豆洗涤、浸渍、蒸煮,冷却后加入曲霉菌,少量面粉,放入缸中让其自然发酵,同时拌入一定量的食盐、辣椒、花椒、茴香粉等,如此腌制出来的成品叫做水豆豉。佐以菜子油后腌制出来的,便成为油豆豉。近年来,有人把山野特产的香菇菌加入油豆豉中共同腌制,其味更为独特。

在烹饪中,豆豉主要是最为咸鲜调料使用的,可适用于多种炒、蒸、烧、拌菜肴、豆豉不仅是调味佳品,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餐佳品。

永平油豆豉

4.弥勒风吹豆豉

风吹豆豉是云南省弥勒县的传统名食,每年只能在气温最适宜的8~12月份生产。风吹豆豉具有色泽淡黄、味道鲜美、浓香扑鼻、咸辣可口、食用方便等特点。相传,清朝年间,住在县城的彭氏按祖传制作方法,加工风吹豆豉出售,在当地声誉很高。因靠自然发酵风干,故名风吹豆豉。

风吹豆豉制作方法独特,也得益于弥勒的优越水质和气候条件。制作时间在冬春两季。它选用优质黄豆为主料,经选洗、浸泡、煮熟后,发酵风干成坯,然后将坯打散,加入糖、盐、八角、辣椒粉等配料,入池腌制,一般两个月后即为成品。风吹豆豉外观橘红油亮,颗粒分明,香辣回甜。若用油脂炒食,更是味美无穷。它既可当菜独用,素吃、汽蒸、油煎均可,又可作配料烹饪众多美味佳肴。

弥勒风吹豆豉

5.哈尼豆豉

哈尼豆豉是哈尼人家的一种独特豆制食品。采用哈尼族独特的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豆豉多呈黑褐色,味美甘甜,开胃。绿春县的哈尼族制作豆豉的方法因地方不同而异,但三勐、平河一带的腊咪的传统制法,较为正宗。

把黄豆在水中浸泡一夜,待胀大变软后舂成细渣,取洗净并脱过籽实的荞麦杆,晒干放在盆里或石板上点火烧成白色灰末;将荞麦杆灰拌入豆渣内,放适当的盐,掺少许温水拌匀,然后捏成拳头般大小的扁团,再摆放到簸箕里,用稻草盖上,搁置在背阴通风处十天左右,让其充分发酵,直到散溢出阵阵特有豆豉香味即可食用。在制作豆豉时,有的还加辣子和花椒粉增味。蒸熟以后晒干的豆豉放置在火塘边上,保存两三年也不变味。

哈尼族人的豆豉常作调味品,亦可单独做菜,煮青菜或南瓜尖等放一小块烘脆捏碎的豆豉进去,菜和汤既香又鲜。锅里放油把豆豉炸透后,铲到碗里再加点汤,配些佐料,就是上好的蘸汁。

哈尼豆豉

谢谢大家品读。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a.com/hzczzzys/6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