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二大分类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ingfazheng/23125.shtml

香的味道

生活就是一个味道的世界。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味道的空间中。只是有些味道让我们趋之若鹜,有些味道惊奇感受,有些味道避之不及罢了。

香,是人类对某种味道的选择判断。虽然我们对很多味道有共同的判断,但是也在很多味道上感受各异,臭豆腐和奶酪就是明例。

我们都喜欢香。所以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喜大蒜的也别臭喝咖啡的,反之亦然!

得,吃大蒜去喽!

——韩春启

香料,这辗转于呼吸和味蕾间的芳华之物,给世人带热热沉醉或宁静的喜悦,也因此改变世界。当我们依循香料,通过感官的范畴去想象历史,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世界热爱香料,香料改变世界。

香料指在常温下能发出芬香,具有挥发性并能用以配制香精的芬芳有机物质,分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两大类。天然香料又分动物香料和植物香料两类。动物香料包括麝香、灵猫香、龙涎香、海狸香等。植物(或作物香料又分两类,一是用作芬芳、美化、装饰作用的,如取之玫瑰、蔷薇、香圆(橼等的香精油,沉香、檀香等;二是用作吃食美食的。在吃食美食植物香料中,又可分两部分,一部分供人们闻香,如香草香子当、薄荷、香茅、香青兰等,用于糖果糕点饮料的提香;另一部分用作烹调佐料,如丁香

我:

胡椒、茴香、小茴香(莳萝)、香菜(固荽、芫荽)、生姜、肉桂等。

胡椒胡椒是名气最大的烹调用香料。胡椒(PepernigrumL.)为胡椒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生长在多雨的热带地区。其未成熟果实干后果皮皱缩而黑,称“黑胡椒”;成熟果实脱去皮后色白,称“白胡椒”胡椒原产于印度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喀拉拉邦。

肉桂肉桂(CinnamonucassiaL),亦称玉桂、牡桂、菌桂等。樟树科热带常绿乔木,树高0余米。叶子呈椭圆形,有三条叶脉,开白色小花。树皮剥去干燥后成为桂皮,系重要的药材和名贵香料。叶、枝和树皮磨碎后均可蒸制桂油,香气香味极为馥郁。肉桂原产于印度南部海岸的马拉巴尔和锡兰岛(斯里兰卡)肉桂在这一带自古以来就被用作药材和香料。早在公元前年左右,肉桂桂皮就传到了埃及。肉桂桂皮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由古阿拉伯的萨比人传入阿拉伯半岛南部,后又传入希腊和罗马。据《旧约圣经》记述,肉桂在近东各地很受青睐。

丁香汉语名称中的“丁香”指称观赏植物(或作物)和经济作物(香料)两种,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推动历史发展的丁香则是后者,丁香(树)(EugeniacaryophyllataL),又名“丁子香”鸡舌香”。桃金娘科蒲桃属的一种热带常绿乔木J树高8~12米。叶对生,卵状长椭圆形,夏季开花,花淡紫色,甚是美丽。果实长倒圆形至长椭圆形称“母丁香”;干燥花蕾入药,称公丁香”。由花蕾所得的丁香油为重要香料.

生姜姜(Zingiberofficinale)别名生姜、白姜、川姜,姜科姜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开黄绿色花,其根茎具刺激性香味。供食用的部分是肥大的根茎。可一种二收,早秋收嫩姜,深秋收老姜根茎鲜品或干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调味品。姜、葱、蒜并称为为日常烹饪的“三大作料”。姜一般较少作为蔬菜单独食用。它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清热解毒的功效,有促生头发的作用,也是心血管系统的有益保健品。

中国古代香料史话

礼仪之邦香韵流长

香之为用从上古”。香从最初的祭祀酬神之用逐渐蔓延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礼”的一个重要载体。依此而生的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至今不绝。

先秦:名物渐多犹未取于遐裔

汉唐以来,言香者,必取南海之产

香料散发的芳香一方面使人从生理上产生美好的感觉;另一方面又,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拥有庄严肃穆、安详的心境,久而久之,人们在祭祀和礼用时就自然地使用香料,香文化开始产生。从秦汉以后,香料的使用仍然没有超出先秦时期的礼用范围,但是香料的品种产地来源和使用方法开始更加丰富起来。

镂空花鸟香球

这是唐代曾流行一种小型机巧香器,又称作·香囊一这种香球不管内部球体如何转动,里面的香灰或火星都不会洒落出去,所以常被置于卧帐之中,或是唐代贵妇人步辇上的悬挂之物,此香球外壳镂空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撑―个小香盂,因圆环转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重心影响,使香盂随炉辗转而总能保持平衡,香灰或火星不会倾出,这种持平装置与近现代航空航海不可或缺的导航仪器一陀罗仪的原理相同,香球的出现与使用,证明我国的持平装置技术最晚在唐代已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宋元:香风熏得世人醉

宋代是香料通过贸易传入我国的顶峰时期。宋代进贡的外来香料规模十分庞大。《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了泉州陈洪进贡“白金千两乳香、茶药皆万计”“吴越国王进郊祀礼金银、珠器、犀象、香药皆万计”。

明清:上承宋元余香袅袅

明代是继宋代之后又一个香料朝贡的高峰时期。洪武三年,爪哇国王昔里八达剌遣使来市朝,贡物中的香料有胡椒、荜拨、蔷薇露奇南香、檀香、麻藤香、速香、降香、木香、乳香、龙脑、豆蔻、阿魏、没药、黄熟香、安息香共6种。

人生的绿洲日本的香道艺术

日本是一个世袭政治传统的国家,其文化艺术多与政治脱节,却在日常生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日本人会把生活的每―个红节看作审美的对象。哪怕是一顿普通的早餐,日本人也会从营养、味道、色彩、餐具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大部分主妇都会制定一周的菜谱,并把它写下来,临时凑几个菜的事情是很少的。众所周知,日本有茶道、花道艺术,可以让人们的视觉、味觉得到享受。不仅如此,日本还有香道,这是一项以人的嗅觉为活动主体的艺术,堪称世界绝无仅有。

日本用香探源

究其渊源,日本的这一文化传统也是源自中国。书上是这样讲的,说日本本土不产香,古来也没有闻香的习惯,香道中用的香是产于东南亚一带的一种被各种细菌感染的树脂,这种树脂会沉水,所以也称沉香,会发出特别的香气。

香道:从比物文化到闻香游戏

香木开始被用于净化佛场,后来被用于美化居室、空气,后又被用于熏染衣服,但这些都属于实用用香,还不足以称之为香道。所谓香道,可定义为一种室内游戏,种文化娱乐形式,它按一定的法式将香片(香团)点燃,然后,一边赏析诗文,一边猜定香型,切磋技艺。作为娱乐的香,其源流可寻到10世纪。10世纪正是日本的平安时代,是一个贵族文化兴盛的时代。与我国“诗言志”的文化传统不同,提倡“诗言情”的日本文化风土将许多从大陆传去的文化形式都化作了娱乐、游戏香道也不例外。

香道的精神

世界眼、耳、鼻、舌、身被称为五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被称之为五感。在娱乐文化世界里,使人听觉愉悦的有音乐,使人视觉愉悦的有美术,味觉方面有烹调,触觉方面有体育,唯独嗅觉方面,似无依托。日本的香道在此方面可称独树一帜,它通过闻香,通过嗅觉的愉悦使人的精神焕然振奋;美妙的香气还可以使人忘记俗世的烦恼,净化人生。日本香道协会会长三条西公正在他撰写的《香道》一书中,称香道是“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可陶冶情感、丰富内在、完善人生”他又称,香道是“人生之绿洲”。我认为这个比喻是十分贴切的。另有香道界的大前辈建部隆胜在16世纪后半将中国宋代黄庭坚的《香之十德》树立为日本香道的宗旨:

感格鬼神,清静心身。(格:到达之意)

能除污秽,能觉睡眠。(觉:醒)

静中成友,尘里偷闲。

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阿拉伯香料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

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阿拉伯香料,在远古时期就受到埃及法老的青睐,而后便一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珍稀品,阿拉伯香料由此刺激了东西方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构成世界文明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在从古至今的特定精神生活环境中,施用香料更被阿拉伯人视为嘉行,怡人香氛中五感通透带来超绝体验,使人心获得宽慰与安宁,物质与精神达至完美统一。

阿拉伯香料:沟通东西方文明

葡萄牙人达·伽马的远航之举开启了香料跨区域使用的先河,为出:人青睐香料奠定了基础。从埃塞俄比亚到埃及,后入也门、阿曼等地,香料的种植区域扩大了,消费群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单·的贵族,酋长及富有者,普通百姓也有资格享用,百姓的需要奠定了香料本地化生产的基础,也为跨地区香料的交易做了足够的准备当香料的生产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一些智者试图将香树的特殊分泌物运输到更远的地方,以获取较产地更多的利润。

阿拉伯人根据香料的不同而区别使用沉香几乎是全民皆用的普通型香料,使用范围广泛。安息香的市场在乡村;乳香是富裕者的日常消费品;混合香料是都市丽人的钟爱。在利雅得等大城市,由多种香料调配而成的香脂更加流行:这类香脂是一种调配而成的重量级的混合香料,包括指甲花、玫瑰汁、沉香油黑白麝香、龙涎香、檀香油、藏红花油等7种香料的精华,调制发酵后压成块状出售,销路极好。另外像香草、松香等几种混合而成的香料,是中等城市妇女美容护肤的首选;清香型指甲油,指甲花、沉香末、玫瑰花汁的混合物,檀香与樟脑的调和物也被看好。在一些社交活动中,纯天然原料的阿拉伯香料的芬芳弥漫于空气中,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共识‘,阿拉伯香,历久弥香。

物虽微而位贵

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有燃烧木柴祭祀天地诸神的习俗,认为以其香烟可通达神明。甲骨文中的“柴”字,呈双手捧木祭祀之形意香,正气所存,德之化也。自上古之时,为在野外烧柴祭天,其目的是向天祈求保佑或凡祭祀、沐浴皆需用香,因其可通神灵亦可洁事后感谢上天。焚香祭祀的记载最早见于《尚身祛病故古人敬香、爱香,后又延其教化之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意,遂成君子德行之显化,如《尚书君陈》柴。望秩于山川。”又见《尚书武成》:“越言:“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由此可见上惟馨。”香可谓是物虽微而位贵,是中华文化古祭祀用香源流。后来这种做法在民间逐步演无形之脉搏。变为烧香以示敬重的风俗。

“继承祖先智慧,唯传世不枉此生”

香与药同宗同源,香方配伍与药方皆同一理。所以古人制香必通医道。只是近代以来,人们更多把香作为一种文房玩物或祭祀用品,香的药用养生价值反而被忽视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a.com/hzczsjkz/5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