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打仗吃饱是第一位,看看古人的智慧
很多电视剧里面行军打仗途中,动不动就拿出个馒头或烧饼之类的,啃得贼香。要知道馒头是发面,体积大分量轻,一车馒头一半是碳水,一半是二氧化碳,这主帅的脑子恐怕得被驴踢才会干出这种浪费民夫,浪费运力的事。也就传说中诸葛亮祭祀南蛮士兵亡魂的时候用一下馒头,给蜀国士兵平时吃这个,他不敢。压缩饼干都知道的吧?这玩意会让在肚子胀,有吃饱的感觉。不要以为这是现代工业化以后的产品,其实我们古代的军粮都是像压缩饼干这种逻辑制作的,有很多不得已而为之的黑科技。 北宋时期的著名军事教材《武经总要》,虽然这本书的地位远不及《孙子兵法》、《三略》或《六韬》经典,但这本书浩繁丰富能够快速掌握军事技能,可以说成为了文官们的神书,造成以文制武的先河。和现在的“大忽悠书”不同,这可是真材实料的良心之作,事无巨细。从选兵选将、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和行军线路,再到各种战斗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作者曾公亮和丁度几乎是用例举法的方式,一条条地对学习者进行了集中突击培训。 书中关于军粮的描述,取一石米(差不多斤)煮熟以后,暴晒晾干取出杂质,再蒸一遍。如此复杂的操作折腾10次,原来斤的米浓缩成了两斗(差不多20斤)。士兵每餐只需一小块用水泡开,便可以煮着吃,可供一个士兵吃上50天左右。 除了主食,有没有肉呢?很遗憾,在那个年代肉几乎是没有的。为了确保打仗时候不至于让士兵头晕眼花没力气,盐一定要保障的。具体操作是取三升盐,下水煮,煮到坚小不消的状态(估计像糖一样的大小),分发士兵携带,可供一个士兵吃上50天左右。醋的制作更不可思议,用一升的醋浸泡在一块布上晾干,士兵撕下布料一小段和食物一同煮着吃,同样可供一个士兵吃上50天左右。 书中还有糜饼、皱饭、炒米和杂饼等等反正就是碳水,毕竟在打仗期间填饱肚子那才是第一位。另外诸如桑葚、梧桐籽和豆豉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士兵补充一点植物蛋白用的。 若行军途中出现食物紧缺的话,只得一路上有啥吃啥,树皮都得吃,实在没办法,就可以把皮甲割一块下来煮烂了吃。所以长征时期,那些英雄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啃树皮和吃皮带是真实存在的。若打完仗回程途中,没吃的了,这时候可以挑选一些受伤或者羸弱的牛马驴进食。一匹马可以喂饱50人,牛也是50人,驴相对少点差不多30人。古代驻军也是有聚餐的,士兵是可以吃到一些软和的主食。十天半个月吃上一顿肉,士兵们每天都期盼着。 影视剧里经常出现将领克扣士兵口粮的情况,其实并不经常发生,毕竟将领要升官发财拿爵位,靠的还是手下的这帮兄弟们,难道“是兄弟就来砍我”?所以战事频繁的时候和兄弟们同甘共苦,也是军官们笼络人心的方式,毕竟大家都在刀头舔血,不给兄弟们吃饱后果相当严重的。在非战时的和平时期,将领们的敛财手段也不是靠士兵伙食费克扣,而吃空饷和虚报兵员数量,才是古代将领们惯用的伎俩。 最后,恐怕大家都想到了,实在没吃的那不是有敌人吗?这种泯灭人性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少发生的,《三体》就描述了这种情况,吃人的人便不是人了,恐怖至极! 还是现在好,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士兵们也是一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a.com/hzczxzjb/62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详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